新聞

2022年9月
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 - 2022年9月
四大課程特色 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 踏上理想人生路 成就社會明日棟樑
中華基督教會何福堂小學於1971年創校,屹立在屯門區已達半個世紀,多年來為香港培育了不少人才,也見證着區內變遷。踏入新學年,尹淑芬校長作為新任校長,將靈活善用豐富的教學及行政經驗,帶領專業教學團隊推行全人教育,啟發學生的獨特潛能。
培育優良品格 擁抱正向人生
學校以「育品格、建體藝;重閱讀、促創新」為四大課程特色。尹校長直言:「在成長歷程中,德育和智育同樣重要,教育亦應以『育品格』為首,致力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導向積極的正向人生。」學校積極透過課堂學習、校園生活和校外經驗,建構生命教育學習經歷,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建立正向品德。
學校善用課餘時間,舉行各項恆常德育正向活動,例如於早會及週會滲入正向元素,又會在午間時段播放德育故事。而且,學校會藉着不同特別活動,滲透正向元素,同時連繫社區。例如「利是送暖」活動,鼓勵學生在新春過後將收到的利是捐出,幫助區內有需要人士,實踐關愛別人,並為他人帶來溫暖;又參與屯門區撲滅罪行委員會舉辦的「BeSmart」比賽,加深學生對罪行的認識,從而提醒自己切勿誤墮法網、以身試法,並踏上一條光明正向的人生路;同時通過「收集廚餘」活動向學生灌輸珍惜食物、切勿浪費的觀念。此外,學校更設有多支制服團隊,訓練自律、團隊合作等共通能力,從中培育未來領袖。
與此同時,學校強調學生的環保意識及觀念,藉着舉辦社區種植、環保工作坊、環保小先鋒等活動,讓學生不再「紙上談兵」,更能「動手做」,從身體力行中灌輸「愛護大自然、珍惜地球資源」的概念,實踐環保生活。
從活動中學習 奠定語文根基
學好語言是學習一切的根本,故此學校尤其強調幫助學生從小打穩英文根基。英文科組參加由「教育局英語教師組」在全港挑選的小學推行之英語教學計劃(PLP/R),善用課程設計及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閱讀英語故事的興趣,從而提升閱讀策略和技巧,以及讀寫能力。計劃為教學團隊賦予更大空間,能夠設計更多元化的課堂學習活動,如外籍英語老師透過製作食物學習跟烹調及食物有關的英語,實行「Learning by doing」,全面提升學與教效能。
課堂以外,學校設有大量英語為主的課外活動,其中主要由外籍英語老師帶領的英語劇團更是獲獎無數,例如「Award for Outstanding Cooperation」及「Award for Outstanding Performer: 8students」。尹校長表示:「話劇學習富有趣味性,學生更投入當中,從中汲取語文知識和應用,成效自然是事半功倍。而學校的英語布偶劇曾在比賽中獲獎,成員更曾接受香港電台邀請製作錄音節目,備受外界肯定。」而且,學校又設有「English Day」,因應主題舉辦多項活動,如攤位遊戲、故事劇場等,讓學生從遊玩中學習。
推動恆常閱讀 讓孩子沉醉書海中
在本學年,學校以「閱讀是自學的開端,信心是成功的元素」為年度課程主題,致力營造閱讀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恆常閱讀習慣。尹校長直言:「閱讀的好處繁多,不僅可以提升語文能力及個人的品德修養,更可以作為拓闊視野的窗口,藉以增廣見聞,同時訓練思維能力及多角度思考。」學校舉行一連串全校性活動,藉以推動閱讀風氣,例如增添立體圖書和VR互動圖書、定期舉辦閱讀獎勵計劃、提倡親子閱讀;又會通過主題式書展活動,帶學生走進社區,參觀地區圖書館及中央圖書館,讓學生藉此感受濃厚的閱讀氣氛,從此愛上閱讀。校內又會舉辦漂書活動,讓學生可藉此接觸更多不同類型的書籍。
此外,各科都會因應課程內容,推薦建議書目,鼓勵學生在校外圖書館借閱圖書,善用社區資源,增加閱讀廣度,培養自學習慣。學校亦連續兩年獲香港教育城「e悅讀獎勵計劃」頒發「積極參與學校獎」,是全港學生參與率最高的首三所小學,可見在學校的積極推廣下,閱讀已成為學生的生活習慣,達到學校「以書為伴,喜『閱』一生」的初衷。
推展STEAM教育 培育創新精神
21世紀的STEAM教育是裁培小朋友靈活創新,為不斷改變的未來做好準備,成為未來領袖。將STEAM融入到課程中已成為本地教育的新趨勢,而學校是基於「點‧線‧面」的原則擬定STEAM主題,即學生在吸收各學科的知識點後,再透過STEAM主題將知識融會貫通,進而完成專題研習。學校透過縱向的編程課程,包括學習 Blue-Bot、Micro:bit、Scratch、3D Printing等,活動設計以SCAMPER(奔馳法)模式進行,透過教授不同的創意思考工具,讓學生學會創新的思維及元素。
同時,各級STEAM跨學科專題研習均以圖書帶動,引入閱讀主題,學習課題的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導入各學科課程,鞏固學生的認知,最後由中文科老師指導學生整合匯報資料,實踐跨學科學習。
重視體藝發展 啟發獨特潛能
學校認為人人皆有才,而老師的角色就是為學生建設多元化的舞台,幫助他們找出自己的亮點。學校採用「三層架構推行模式」,利用不同校本活動,幫助學生從「浮才」,到「培才」,繼而「展才」,發展個人獨特天賦。
學校設有多元化的興趣班,例如劍橋英語、珠心算班、奧數班、我是小司儀、小小演說家、國畫興趣班、小道具魔術班、跆拳道、中國舞等,讓學生在嘗試中發掘自己的興趣。此外,學校更把星期五定為「Happy Friday」,學生可以在長達25分鐘的小息中,按興趣參與各式各樣的多元化活動,包括動感天地、小手工、樂器齊齊奏、LEGO、小小演奏家等,讓學生樂在其中。當中,「步操敲擊樂團」有幸獲敬師運動委員會邀請,出席「向老師致敬2022—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負責引領主禮嘉賓進場及進行步操表演。是次頒獎典禮是教育界一大盛事,更由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及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蒞臨主禮,生色不少。
學生在比賽項目亦表現出色,如田徑隊成功蟬聯2021-2022年度屯門區小學學界田徑賽男甲團體冠軍,個人獎項獲4金1亞3殿。另外,在乒乓球項目也獲女團冠軍及男團亞軍,4名同學當選屯門區傑出運動員。
重視家校合作 築重要溝通橋樑
家庭與學校合作,從來在管教孩子上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學校也十分注重家校合作。例如於6月至8月會舉行家長會及適應日,更會定期透過陽光電話與家長多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9月開學首周又會舉行適應周,並舉辦各級家長會,藉以築構高效能的溝通橋樑,確保校園教育及家庭教育互相貼合。
學校更為小一家長分階段舉行「小一家長加油站」,讓家長更容易協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學校更會安排「小一百日宴」,與家長一同慶祝孩子成為小學生百日之喜。此外,學校每年都會舉行兩次家長日、親子運動會和迎春接福嘉年華活動。家長又可以透過流動應用程式接收學校最新資訊、查閱通告及活動,並藉此加強與學校溝通。
學生從幼稚園升讀小一,面對全新的學習環境可能感到陌生,需要時間適應,因此學校特別推行一系列的小一適應措施,協助小一新生愉快迎向小學學習。例如於8月下旬的小一適應課程,老師先透過遊戲和活動,讓準小一學生了解校園生活及認識新同學,更安排遊校園活動、模擬上課及認識新老師,為開學做好準備。另外,一年級上學期不設測考,只安排進展性評估,以便讓學生循序漸進適應小學生活。而且,學校更會舉行升小家長講座,讓家長了解學校期望及認識小學各事務,從而協助其子女學習及適應校園生活。